善待每一位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心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成年人尚且希望别人欣赏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如今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处,都是可塑之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就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赏识和关爱就是孩子前进途中的兴奋剂、加油站。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和喜爱优秀生是每个教师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对这些学生大部分老师都是倍加呵护。但是,优等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属于“中等生”或“差生”的范畴,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怎么办呢?有的老师是不管不问,把这样的学生调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成了“三不管”人员。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抱着破罐子破率的态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大家都知道,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学习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智力开发的比较早,有的学生开发的比较晚。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当爱迪生的老师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根本不值得一教”;当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被大家认为是弱智儿童;当邱吉尔上小学时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时,这些所谓的“差生”们,长大后竟成了我们尊敬的大科学家、大政治家。所以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你的教鞭低下可能有瓦特,你的能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可能有爱迪生……”试想,一个成天被老师挖苦、讽刺的学生,他会喜欢你吗?他很可能恨你,和你产生抵抗对立的情绪呢!
所以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把更多的爱倾注到后进生身上,把后进生从被遗忘的角落里调动起来,用我们赏识、鼓励的语言去滋润他们那容易受伤的心灵,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