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来源:   作者:韩红   发布时间:2017/10/31 13:49:55   浏览次数:537

《给教师的建议》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每一次重新捧起这本书,总有不一样的感受,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从现在开始,每日一更,一点一点地读,就像蒋勋细说《红楼梦》那样。

开篇第一句: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我原先以为在2002年新一轮课改实行之前,学生之间的分化至少要等到三年级之后,可是现在看来,“分化”这回事,是不分国度、不分年段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只要有“学习”的存在,分化或者说差异就一定存在——又或者说,从精子遇到卵子的那一刻起,差异就已经天然存在。只是这种差异,在没有统一的标尺,至少没有被丈量得那么清楚,没有被显现得那么清晰,以至于学校和家长都没有那么清晰和功利地看到“差异”。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一年级差异就这么清晰地显现了呢?是知识的集中性学习,让习惯、能力、表达等在幼儿生活中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一下子变得异常重要。大多数幼儿没有准备好,大多数家长也没有准备好——甚至绝大多数的教师对自己所要面对的孩子也是一无所知。我是否该建议,所有的家长在儿童上大班之前,先了解小学的课程序列和基本要求?是否该上几节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课?我们的一年级老师们是否该花一段时间了解一年级的儿童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只有了解得越多,才会为“差异”做更多的准备。

第二句: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校生活与真实生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学校里密集性地使用脑力,生活中没有如此的脑力密度。一方面是我们故事两种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是我们始终缺乏“个别态度”的意识,我们大多数教师眼里没有“人”,只有“学生”——他们在教师眼里始终是一个集合,而不是单独的个体。什么原因?因为老师在学校中也需要成人的密集型脑力劳动,可是老师的脑力也没有被区别对待?为什么学校不敢将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个别化对待呢?是啊,我们担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可是,真正的公平和均衡是什么?是让各不相同的人在同一时空完成统一任务、让不同的教师来完成相同的任务吗?我虽没有资格对教育公平下定义,但是却有理想的样态:各得其所。多美好的四个字,我们怎样才能理解这四个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四个字?目前我尚无解,只能边读边悟。

期待下一段的阅读。



站点统计 文章总数:4234 今日访问:953 本月访问:25236 访问总数:1860479

主办单位: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 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区石华街20号 电话:025-69765179

苏ICP备1207688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04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