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在感性中悟出美
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他的书中写道:一切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如果说对音乐的感觉已是对音乐审美的开始,那么,对音乐的知觉则是对音乐审美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使其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进而获得美感,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是一种音响效果。是摸不着,看不到的。而如何去感知,如何去体会,则需要孩子们真正从心灵深处勃发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 这说明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我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小学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
爱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要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音乐活动环境之中,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人们常说“参与是成功的一半”,可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我参与”和“我要参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凡自主的参与都是主动的、积极的、活跃的,而被动的参与往往是肤浅的、表层的。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的愉悦性导致对知识的印象、效果完全不同。为什么现在有学生说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体验美。
在教授《你听什么敲响了》一课时,请学生先听听每个打击乐器的声音,要求学生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将听到感受转换成视觉的效果,比教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声音特点的理解。
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在感性中悟出美,是让孩子喜欢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